365bet体育在线改版试运行,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联系电话:55983551。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务动态 > 正文
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高峰论坛专家学者演讲摘要
时间:2017-08-25 20:30:28    来源:365bet体育在线    返回首页

  编者按:8月18日,由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主办、河南经济报社承办,以“新供销 新任务 新机遇 新发展”为主题的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八位主讲嘉宾紧紧围绕主题,为河南供销合作事业把脉会诊,为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出谋献策,共同打造了一次行业学习、交流的盛宴。

  此次论坛的举办对探讨经济新常态下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的方法和路径,深度挖掘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新模式、新做法,以及进一步推进我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林_副本.jpg

  首辅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席经济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陈林:

  供销合作社最有条件担负起推进“三位一体”发展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考验,而这对农业服务主体——供销合作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供销合作社系统根植三农沃土,在深化改革的指引下,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通过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开辟自己的一方天地。

  “三位一体”的目标模式旨在实现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而“三位一体”的组织构架是指各级各类合作社(及其成员)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协会(农协),以农户为联系会员,以合作社为基本会员,以联合社或专业协会为核心会员;逐步以新型农协置换省社的成员社;合作银行依托合作协会、合作社发展信用评级、互助联保,既控制银行风险、又放大农村信用。

  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终究还是要解决合作金融的问题,才能实现大合作。“三位一体”的金融构造旨在探讨如何放大农村信用的问题,我国所有银行在农村吸纳的存款比在农村发放的贷款要多,但现有银行体系难以掌握农民信用,很难把农村富余的资金回馈到农业、农村、农民上来。

  如何降低农民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管理监督成本?“三位一体”构造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要通过农民组织化的方式来降低农民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提升农民的信用,又控制了银行的风险。

  “三位一体”的金融构造可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合作社(协会)作为中介,借贷关系仍在银行及其客户之间。而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合联这些体系可以帮助银行做一些征信、评级、联保等业务。第二种构造模式是银行全流程托管。借贷关系仍在社员、合作社之间。银行并非贷款人,只是托管人,不担风险。但这种模式也存在流程手续过于烦琐等,实施起来非常麻烦。第三种模式是真金白银做资金贷款服务。这种模式的风险很大,一般不建议这种模式。但是从长远上讲,要做好合作经济还是要有自己内部的一个小银行,但是这需要供销合作社或具备政府背景的机构去建立。

  此外,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是指实现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民组织化,通过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进行整合,实现金融资源与组织资源的优势互补;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是指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并不是将其财产充公“归大堆”,是通过一种“联邦式”的格局,既尊重现有利益格局,又建立直接联系农民的通道;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是指构建一个立体式、复合型的多层次枢纽组织。这样层层向上合作,不仅有品牌优势及汇兑清算和资金调剂的便利,更有行业自律监管的要求。

  供销合作社是各级政府主导的、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供销社系统而言,推行“三位一体”合作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其行政优势不如农业局,资金优势不如银行,但供销社系统现成的网络体系、资产设施和人才队伍,完全可以在“三位一体”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不是说经济实力越强、资金越多就好。越是资金多的基层供销社,改革越往下走矛盾越大。可借鉴洛阳的做法,允许有影响力的农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兼任市县联合社理事会副主任,这样有助于其在三农领域抢占更多先机。

  另外,要借助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来做“三位一体”。尽可能利用手机APP或者互联网手段,通过电子商务、互联网手段来实现“三位一体”的合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降低组织成本。

程庆新_副本.jpg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程庆新:

  综合合作是供销合作社的路径选择

  供销合作社问题是三农问题,但又不仅仅是三农问题。有人说简单,也有人认为它很复杂。对一般社会公众来说,基于对供销合作社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确实很简单。但在与供销社系统风雨同舟数十载的老供销人眼里,它既特殊又复杂。

  不解决认识、看待问题,顶层设计、改革路径选择问题就无从谈起。探讨供销社合作的发展,需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层层深入。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认识、看待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供销合作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来考量供销合作社所扮演的时代角色。从大的范围看,供销合作社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初期经历了大起大落。2000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终于从低谷走向爬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后,重新思考,供销合作社所扮演的时代角色逐步明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三农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下,利用其现有的组织体系、完备的功能,在为农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顶层设计,供销合作社干什么、扮演什么角色,不完全取决于供销合作社自身,还取决于党委、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选择。当然,同时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供销合作社自身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全国情况来看,在因地制宜、从自身条件出发、不搞一刀切的思想指导下,我们的路径选择实际上关系到方向性,即路径可以不一样,但方向必须一致。

  需要强调的是,实体化不等同于公司化。供销合作社既要办成以农民为基础的合作经济组织,又要市场化经营;既要承担国家委托的任务,又要体现政策导向,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成分多元、资产构成和功能多样的组织体系。实践上,即便是实体化,供销合作社的双线运行功能是不能改变的。

  探讨供销合作社的财产制度问题,实体化会不会变成公司?答案是否定的。实体化不一定是公司组织形式,但可以企业化运行。

  供销合作社按照“纯而又纯”的专业合作社运作很难行得通。从现状来看,专业合作社很多是能人控制、大农吃小农,空壳、休眠的也不少。“纯而又纯”的专业合作社很少,但可以是一个方向性的长远目标。

  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合作社并存。专业合作社只能是区域性的、一定范围内的,离开“农民自己的”是不能长存的,因为农民是其生存的土壤。综合合作则是供销合作社的选择,也只有供销合作社能发展综合合作。

  正确认识也好,顶层设计、路径选择探讨也好,做好这些工作还要解决供销合作社在改革发展中已经遇到或者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组织体系、组织制度问题,运行机制问题,治理能力问题和政策扶持问题等。

  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是由大的体制决定的,突破比较困难,只能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重点解决纵向的上下关系、解决横向的社企关系。

  运行机制方面,联合社应突出三个方面:把方向、定原则、管落实。基层社则要体现其功能和作用,重新认识。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挂牌只是第一步,是先搭架子,目的是抢占农村市场和阵地,为接下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再就是治理能力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一是提高行政组织资源的动员能力,二是提高市场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能力,三是提高现有组织资源和组织体系的创新和整合能力。

  最后是解决政策扶持问题。供销合作社的法律地位问题、财税支持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配套,目前财政支持已经有了突破。只有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才能更好地深化和提升。

查迎新_副本.jpg

  中华合作时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查迎新:

  做好舆情监控和引导也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互联网传播速度极快,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各行各业都有可能身处舆情当中,特别是遇到舆情比较复杂的时候,会造成一些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当舆情产生之后怎么去化解,怎样更好地做好舆论引导显得至关重要。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做好舆情管控与引导工作也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国供销总社党组、理监事会对供销社系统新闻舆论工作十分重视。2015年12月,在《中华合作时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供销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提出要把《中华合作时报》打造成全系统共建共享的主流舆论阵地。这不仅仅是对《中华合作时报》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对全系统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深刻体现了全国供销总社领导对做好舆论工作的新闻态度。

  供销合作社的新闻舆论工作如何能够承担起历史责任,更好地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改革,这实际上也是全体供销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应该是供销合作社新闻舆论工作要坚守的本色。

  大家对舆情这个词应该不陌生。舆情是大众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一些意见,是对舆论情况的一个简称。舆论的特点是既有焦点又有热点,并且有不同的热点。比如说过去供销合作社渐渐被社会淡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些人不知道供销合作社是干什么的。但是近几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供销合作社自身改革的推进,供销合作社又回到了舆论的中心。隔三差五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舆论阵地都有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成就的报道,这说明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工作也成了舆论热点之一。

  结合行业工作来说,我们要学会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互联网传播快,过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现在好事坏事都能在短时间内传遍世界,怎样更好地做好舆论引导显得至关重要。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要增强传播能力建设,从时、度、效入手,体现时、度、效要求,增强传播能力建设。

  在舆论引导上要建立好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动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国供销总社很重视舆情监测工作,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华合作时报》与人民网舆情监测系统合作做了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每天把网络上所有有关供销合作社正面的负面的只字片语,抓取过来汇编综合到一起报送给总社领导。

  在日常工作中,要提高舆情回应和引导力度。首先各级领导要重视舆情工作,建立宣传机制,重视基层能力建设,打造舆论宣传的网络,强化“解决问题第一位,舆论引导第二位”的理念,加强培训和实践,提高全员的媒介素质,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很多时候,遇到负面舆情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删帖,想办法去灭火等,但前提是要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因为删帖、暂时找一些理由搪塞过去、掩盖过去,下一波的舆论风波还会来。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还原真相,用足证据,不要给予观点和态度,要把握住舆论导向。还要通过平台积极地表达,比如各级政府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把有些行业情况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作出通报,这是舆情工作的一个抓手。要正视问题,坦诚直白,态度诚恳,这样才能够说服大众。同时还要注意形象修复,平时通过一些正面的形象宣传,化解一些舆论中不利的影响。

申延平_副本.jpg

  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申延平: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销合作社大有可为

  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代代供销人用辛勤汗水、拼搏努力,记录、见证、推动了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有稳、调、改、补四大任务,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与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供销合作社大有可为。

  稳定粮食生产,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近几年,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从总量不足到现在的结构性失衡,从过去单纯地追求产量到现在的追求品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粮食安全是战略,粮食产量是战术,战术要为战略服务。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进口粮食对我国粮食生产产生冲击。二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较差。人多地少,种养规模较小,现代农业目前最重要的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土地没有集中的情况下,靠服务全覆盖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省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原本不被看好的土地托管效果不错。据了解,全省供销社系统的土地托管就多达450万亩,通过土地托管实现了农业的规范化、产业化、机械化,为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市场为主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的调结构主要就是调产品结构、调产业结构、调生产经营方式。一是调农业产品。现在农业产品大路货多,很多地方的农民,不管市场需要什么,只顾种普通的小麦、玉米,中储粮的很多仓库里都是普通的小麦、玉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食品的品质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农业要适应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也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调农业产品还要求农、牧、渔一起协调发展。除了传统农业以外,这些年河南大力发展大豆、玉米、花生、绿豆等特色农作物种植,还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等,效果很好。二是调产业结构。农民靠传统种植业永远富不了,必须发展多种产业。过去主要就是种粮食,现在不仅要种植,而且还要加工、销售。河南开发了很多知名品牌,如好想你、三全、思念等。另外,我省还注重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比如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等。过去只注重一种功能,就是种地,生产粮食供人吃,也就是经济功能。现在,还有社会功能,农村还要安置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农村还有生态功能、文化功能,这些功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可以变成钱的,我们的旅游专业村、魔术专业村等特色乡村就是很好的例子。下一步,在发挥农村多种功能上,供销合作社也会有所作为。三是调整生产经营方式。农业是个动态平衡,光种植业不行,还要有加工、销售、物流等一系列的配套环节,在动态平衡中,供销合作社肯定还是主战场。

  通过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改革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中国的农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改革是巨大的动力源。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是产权制度改革,这是基础性改革。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完成了确权颁证,这在全国是比较领先的。确权颁证是基础,颁证是为了放活经营权。据了解,省委、省政府将下发相关文件实施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村改革要突出做好三个方面、达到三个目的,就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是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的农业很多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农民种粮食国家收购,国家不收就会出现农民卖粮难。所以,农村市场一定要实行市场经济,群众是主体,政府不能包打天下,这样才能实现好的效果。激活要素主要是激活农村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征收问题,当前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如何把农村土地盘活,使资源变资产,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再一个,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以后农村可以出让,出让金收益的70%或者80%落到农村集体。激活主体就是除了扶持传统的分散农户以外,还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民合作社、培养种粮大户、培养家庭农场。

  补齐短板才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数据显示,这几年虽然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镇居民,但是农村和城市相比还有很多不足,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变,比如整体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跟不上、环境较差、文化落后等。这些年虽然改善了一些,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当前,农村面临如此多的问题,最需要做的就是补齐短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农村更美,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供销合作社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生产中创造了辉煌,今后也一定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农业、现代农村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再创新的辉煌。

刘延生_副本.jpg

  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延生:

  我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创新实践加快推进

  我省供销社系统通过四次大的改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构筑了比较健全的经营网络、积淀了比较完备的服务功能。当前,做好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文章,就是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中发﹝2015﹞11号和豫发﹝2015﹞20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必须要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坚持现代化的流通体系、市场化的经营体系、规模化的服务体系、合作化的组织体系协同推进,就是我省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首先,这一思路符合中央精神。中央要求,供销合作社改革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基层社和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为重点,按照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方向,因地制宜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其次,这一思路切合河南实际。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通过加快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使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再次,这一思路体现行业特点。“四个体系”协同推进的本质是“四个体系”互动,每个体系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是基础,市场化的经营体系是核心,规模化的服务体系是根本,合作化的组织体系是关键,只有“四个体系”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供销合作社这艘航船才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第二,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必须要有更加明确的重点。要加快推进供销电商发展,构建现代化的流通体系。以供销电商为载体,改造提升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经营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五网合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融合发展、联合发展、持续发展。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开展电商活动的企业有156家,2016年实现电商和在线商品交易总额279亿元。要加快推进社有企业转型,构建市场化的经营体系。社有企业改革要念好“转”和“变”两字经,“转”就是转经营理念、转经营业态、转经营方式;“变”就是变体制机制、变融资渠道、变发展动力。要加快推进土地托管服务,构建规模化的服务体系。目前,全系统已经完成土地托管(流转)服务450多万亩,通过托管服务,节约了农民1/4的劳动时间,每亩助农增收80~150元,主要围绕开展好综合服务、有偿服务、承接服务、有效服务“四个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加快推进“三位一体”合作,构建合作化的组织体系。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也是构建双线运行机制的重要抓手。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改革措施都要通过创新方法、机制,与脱贫攻坚的各项改革措施嫁接,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应有的独特作用。

  第三,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必须要有更加有效的方法。注重精准施策,各地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注意多听取基层意见,尊重基层实际,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确保改革举措符合实际,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注重底层突破,让广大农民和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注重典型带动,在学习好、推广好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行试点的经验做法的同时,开展好自身的改革试点工作。

王梁_副本.jpg

  中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经济师王梁:

  供销电商完全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赢得市场

  发展供销电商,首先要求一个“活”字,强调的是创意。电子商务依附于互联网,互联网的核心是媒体属性,创意最重要。其次,建立连接。发展供销电商,就是要把供销电商平台紧密地连在一起,进而推进各项工作。事实上,全国供销社系统正在做的是一个高频需求的电子商务,因为在衣食住行方面,食排在第二位,老百姓都离不开,供销电商恰恰解决了产地搜索的难题。

  上半年,全国供销社系统各级电商公司实现36亿元的销售规模,预计年底实现80亿元以上。36亿元数字的背后是已经初步了解各地产品、喜好、时段,以及跟城市居民的消费差异,这正是国家对供销社系统关于农村有一个靠得住的商业数据这个期望,要在农村电商领域成为能够抓在手上的“国家队”。

  当前,一些企业想做电商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种是什么都不想,一上来就干,马上开个淘宝店、开个馆。二是想得太多,想来想去什么都没干。凯文·凯利在《必然》这本书上的话值得深思:“对于互联网世界来说,有两个方向值得你去做:一种是能产生数据,就可以去做;还有一种就是建立连接,只要能跟用户建立起连接,就可以大胆去做。”如果既能产生数据,又能建立起连接,这是最好的买卖,如果只满足其中一个也可以去做。只要建立起连接,有信息技术支撑,就能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因为建立连接以后,就可以产生业务。

  发展电商,供销社系统有五大优势:第一,有为农服务的意识。了解农民需求,与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更熟悉农村市场。做电商强调的是用户思维,而供销合作社的定位就是为农服务,农民就是用户,这就需要去琢磨农民需要什么,只有越接近用户、越接近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农服务。第二,有国家信誉。在农村市场,供销合作社是老字号,农民信得过。基层特别是镇以下都是供销合作社的天下,供销电商要立足基层。第三,有全产业链的优势。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从农产品到餐桌,供销合作社都有丰富资源。只有被数据化,才能被管理。第四,组织和服务完善。供销社系统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完整的经营服务网络,还有着丰富的线下资源。第五,一定的电商实践经验。各地供销合作社都在积极探索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新疆有枣、河南有小麦、东北有大米……供销社系统自身就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用一句话总结:供销社系统具有先天优势,天生就是一个类“阿里巴巴”巨型平台。

  供销社系统发挥优势的三大前提:第一是融合。立足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第二是联合。首先从自身做起,你有什么商品?你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如果你帮了我,我能给你带来什么?绝不是只停留在嘴上。第三是整合。现在供销社系统都在做土地托管、农资农服,依托土地托管这种组织模式,从最初的农资使用情况切入,到最后的农产品上市,全程生成一整套的电子档案数据,这才是真正的溯源,农产品的价值才能凸显。事实上,农产品质量要想实现溯源,绝对不是靠检验,而是依赖于对生产过程的把控。综合来看,只有做到融合、联合、整合这三点,就能实现聚能、赋能。

  各级供销电商平台的定位,一定要分框。县级平台的战略定位是业务驱动,任务是做业务。只有越接近用户,才知道一件事情的可行性。具体运营要求是接地气,要跟需求场景匹配。

  省级电商平台做运营,一定要洋气。现在的消费分为四个层次,从刚开始要满足温饱,到需要炫耀,再到追求个性,最后又回到了朴素,就是最原始的状态。省级或者市级的居民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所以要做足洋气。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平台要聚人气,本着这个思路,供销e家推出的口号是“打造供销新商业”,就是利用系统帮助线下门店来赋能,不断完善系统平台。

刘战国_副本.jpg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金融处处长、研究员刘战国:

  供销合作社要逐步建立特色金融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是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强调指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社企分开的方向”。“行政、事业、企业分开”这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指明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大方向。

  我们要借鉴邮政系统“分步走、双线”改革经验以及信用社“分步走、市场化”改革经验,坚定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方向,创新目标模式。

  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体系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度嵌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种养加、科工贸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探索“龙头企业+金融杠杆+合作社+基地+农户”“大型批发市场+金融杠杆+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样化模式,发挥好合作社在农村精准脱贫中的支柱作用。

  “信用”是供销合作社“三位一体”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是贯穿合作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的杠杆支点。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发展金融的要求: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是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实力的现实需要;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要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可依法设立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开展互助保险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增强为农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公司。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现状与问题:政策性金融公共服务稳定;商业金融群龙崛起,有五大国有银行、其他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商业性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快速发展;合作金融日趋萎缩,农村合作金融的支柱“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化——农商银行;其他合作金融自生自灭,蕴涵极大金融风险,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体制机制风险。当前,农村金融存在以下问题:供给不足,信贷资金外流,三农信贷空心化;供给与需求错位,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普惠金融发展不足,农业为弱质产业;弱势群体农户信贷需求保障水平低。

  结合供销合作社实际,发展金融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服务三农为本,坚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服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合作性质的普惠金融;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资管等综合性商业金融;大力发展电商平台和网络金融。

  要突出重点,逐步建立特色金融产业体系:设立村镇银行;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参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参股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参与设立 “中原人寿保险公司”“中原财险公司”,参与“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第三轮增资扩股融资;创建“投资控股公司”、私募“基金公司”、公开市场“基金公司”。

赵翠萍_副本.jpg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翠萍:

  开展农地托管引领服务规模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必然选择

  农地流转,就是要缓解土地细碎化程度、相对集中土地,逐步走向适度规模经营的格局,这是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基本思路。我国规模经营模式的探索,就是农地流转方式的摸索,也是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

  事实上,从生产型规模到服务型规模的探索,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1995年,这是农地流转的稳步启动期,适度规模经营的初步探索期。规模经营探索伊始就与农地流转绑定,而流转从一开始就需要突破法律瓶颈,由此也可理解中央推动规模经营的决心。第二阶段,1996~2007年,即农地流转的立法规范期,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探索期。从2003年开始,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就是为了使农地流转、规模经营依法进行、按序进行。这个阶段出现所谓“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主要局限于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不同的流转方式来实现,总的来看,还是停留在“集中土地,扩大规模”的阶段。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称之为技术规范期。两种规模经营模式(农地流转带动型、服务规模带动型)逐渐明晰,农村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在这个阶段提出并全面启动。确权颁证妥善解决了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无疑为流转奠定了技术基础。

  其中,在第三阶段,农地流转率快速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回避的几个问题。第一,流转纠纷增加。第二,高租金带来的成本压力。第三,租地带来的风险过于集中。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与“土地流转型规模经营”两种规模经营的模式,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甚至是试错才摸索出来的规模经营道路。

  农地托管服务,实质上就是农业生产的服务外包,又叫社会化服务,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陕西、甘肃等地都在探索。若从社会化服务来看,它更不是什么新鲜事,供销合作社一直都在做这个事情。近几年之所以快速发展起来有着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一是农业收入占比越来越低。二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换句话说就是农村劳动力在快速离开。三是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出现。

  托管服务是供销合作社当前正在做的事情,这是个大方向。无论是山东供销合作社,还是荥阳新田地合作社的做法,关键就是模式实行异地复制,服务规模迅速扩大。此外,在全国范围内,江苏南通、江西宜春、安徽宿州、广西贵港、吉林、黑龙江以及四川等多地都出现不少典型做法,其中,吉林以及黑龙江两地都给农户足够的空间去选择托管方式。尽管各地都在围绕开展农地托管、引领服务规模不断尝试探索,作为供销社系统在农地托管方面更有优势——平台优势、业务优势、资源优势以及网络优势。

  关于开展农地托管、引领服务规模的几点建议:第一,服务须面向小农。现在农业、农产品市场主体仍然是小农户,所以要定位于小农。第二是服务应是全方位。比如台湾雾峰区农会在服务小农户的时候,实现对农业生产、户籍信息化,土地有户口,21天、42天、55天、87天……做到生长有记录,整个过程都有监控,种子、农资、产品以及后面的全产业链发展。第三,服务须打造品牌。必选要做模式,没有模式,面对小农户,扩展速度是非常之慢。最后,服务规模应适度。如山东“三公里服务圈”服务的是丘陵和山区,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服务规模不是一个饼越摊越大。

分享到:
编辑:李伟
(C)2013 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版权所有
电话: 0371-65953039 65992900( 兼传真) E-mail:hnssbgs@126.com
豫ICP备05026746号
技术支持:河南经济报社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