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及外族共十五万人,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正式掀起对大唐王朝的战争。随后叛军势如破竹,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破东都洛阳,次年六月,长安失陷。那么,正值鼎盛时期的大唐,为何会在短时间内被叛军攻破都城呢?
2 / 4 首先,唐朝太平已久,军队战斗力不足。唐朝自建立到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除了刚开始的几任皇帝还曾带兵南征北战,到了后来,基本上只有驻守边疆,防御外族的军队保持着战斗力了,国内各地的军队基本军纪涣散、堕落腐朽了。而安禄山的十五万军队正是隶属于边防军,战力强大。
3 / 4 其次,剩余的边防军无法及时回防平叛。要知道大唐国境线漫长,而镇守的边防军队加起来只有五十万左右,安禄山带走了十五万,剩下的三十五万分到各地也基本没有多少了。而这些军队都承担着驻守边防的重任,要随时防止外族入侵,比如朝廷曾抽调防守吐蕃的军队平叛,结果没多久吐蕃就趁机占领了陇右和河西的大片地区。
4 / 4 最后就是唐玄宗了,唐玄宗先是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将封常清、高仙芝处死。后又在杨国忠的蛊惑下,强令大将哥舒翰放弃潼关优势,出城与安禄山决战,以至于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洛阳、潼关相继失陷,都城长安失去屏障,安禄山长驱直入,李隆基仓皇逃走,长安被拱手相让。基于此,安禄山才能在短短一年之内,便攻克了大唐的都城,盛唐由此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