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了前34个回答后,我注意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因此,我决定再次以“反面角色”的身份,重新审视并回答这个问题。
原问题是2016年提出的,那时hifi领域有两个备受瞩目的新品,即索尼推出的Hi-Res醇音系列Walkman——NW-WM1A和WM1Z,也就是所谓的黑砖和金砖。我参加了索尼的一次线下发布会,与当时的市场负责人交谈时,我表达了对S-Master的不满。他听后显得非常不满,表示:“我们正在改进这个问题,你听听新一代的产品就会明白!”对于嘈杂环境下的设备表现,在此不做过多的评价,让我们先聚焦于S-Master的老问题。
许多新手索尼粉丝可能认为S-Master是索尼的尖端技术,但实际上这种放大技术并没有那么神奇。它本质上是一个旨在提高续航能力的D类放大模块,其优点包括低功耗、低发热、节省PCB空间以及低成本。这种技术非常适合小型MP3设备。因此,索尼常常将自家Walkman的续航能力作为一大卖点,这也让许多粉丝引以为傲,并把它当作对抗其他国产设备的有力武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设计是在牺牲一定音质的前提下实现的。
自十多年前的XK(X1050/1060)系列开始,索尼便以S-Master作为其主要卖点。无论是旗舰定位的ZX1、ZX2,还是强调轻薄与高续航的ZX100、ZX300,这些机型均采用了S-Master D类放大技术。然而,相较于传统的A类和B类放大技术,S-Master的失真度较高,推动力较弱。实测数据如下:
在体积相近的条件下,ZX300的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明显不如山灵和凯音,而其失真度(包括THD+N、分离度、SNR等)则相对较高。理论上,较小的推力更容易控制失真,但索尼在这些核心性能指标上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索尼官网也未曾公开这些关键数据,让人不禁猜测是出于不愿还是缺乏自信。
关于索尼采用独立元器件而非S-Master数字放大器的金砖/黑砖实测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索尼下定决心提升音质。与老一代S-Master相比,其推力和失真表现均有明显进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然而,正如我们所知,时代在进步,同时期价格相近的国产设备表现也不容小觑:
相较于你,L6在万元国产功放领域表现虽属中等,但仍不应轻视。在主观性极强的hifi领域,单纯依赖指标似乎并不总能得到好评,但在相对客观的hifi性能衡量中,指标仍是最具说服力的依据,特别是在同一测试平台进行的横向对比结果。多数hifi爱好者并无测试条件,而各大官网数据常因测试条件不统一等存在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因此,基于品牌的首轮印象效应,消费者可能盲目信任大品牌,如认为进口产品的调音优越、听感出色,却无法具体说明其电路优势或调音的真正含义。所谓的非线性失真是否就是他们所谓的好听?此时,消费者往往只能依靠想象,甚至仅凭脑补来谈论诸如底噪差异等问题。
洋砖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常见策略是进行空载测量,这种测量方法能够轻松获得看似理想的参数值。
某些洋砖型号的文案内页中,竟然标注了单独的芯片理论指标,而非整机指标,这对普通消费者的误导作用十分严重。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那些付出努力却难以获得认可的“国砖”是如何标注的?
从实测数据来看,至少在音响性能(推力与失真)方面,国产设备在同等价位上能够显著超越索尼和艾利和。然而,音质不仅仅是音响性能,还包括音乐性,也就是听感,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难以具体描述。但在听感方面,国产设备也拥有一些外国品牌难以匹敌的“黑科技”。例如,凯音N8电子管播放器,它巧妙利用电子管的独特谐波失真,营造出充满“胆味”的胆石两路播放体验。
利用R2R名芯PCM1704K,在HIFIMAN太子系列中调出独特肉香味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以自己使用电阻构建全分立R2R DAC,实现高质量且真正模拟的乐彼P系列。这种设计能够展现出真实的模拟风味,同时保持高品质的表现。
艾利和SE200采用的DAC+AMP架构与众不同,这种设计在国内音频设备中早已有之,例如iBasso的DX系列和hifiman的HM系列,它们都支持更换耳放卡,还有凯音N6II、学林调音师等采用全模块更换的设计。而在乐图的旗舰产品墨菊中,也有类似的电路架构。
被称为拥有最强推力的Kann Alpha,在面对乾龙盛QA390、iBasso DX220Max和乐彼LP6等竞品时,似乎并未占据明显优势。
在小众音频圈子里,永远不能忽视小厂的实力。由于规模较小,它们更容易转身去满足那些挑剔的音频爱好者,拥有更大的胆识和空间去创新,倾注所有精力在音质上,创造出各种黑科技。因为对于国内音频设备而言,音质是唯一的出路,在其他方面与国外的音频设备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且短时间内难以赶超。
索尼和艾利和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他们制定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
前者联手JEITA共同推出Hi-Res高解析度音频,重新定义hifi标准,并引入Pentaconn 4.4平衡端子和相应的“刚需升级线”KIMBER CABLE,进一步巩固市场信仰;后者则联合JH和拜亚定制了2.5mm平衡端子及“原厂绝配耳机”,最近又携手英国之宝推广MQA新压缩格式。这些企业在设计方面的创新,如索六万的直流锂电供电技术或AK的光影切割造型,也被国内众多音频产品厂商所借鉴和效仿。
相较于国砖,大厂牌的播放器在多个方面成本更高,包括人工、设计、营销以及系统优化等。因此,这些播放器的综合体验,如做工、操作、品控等,具有明显可感知的优势,这些都是洋砖在市场上的差异化优势。品牌溢价也是洋砖的一大特点。即便在音质方面,洋砖可能不如国砖表现卓越,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相同定价下,国砖可以将更多成本用于音质提升,而无需在系统优化上投入过多精力。尽管在非音质方面,国砖可能存在一些先天缺陷和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但他们可以通过采用现成方案或极简系统等方式来规避劣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洋砖粉和国砖党之间实质上并无冲突。在追求整体体验方面,洋砖依然具有优势,尽管差距在逐渐缩小。若想得到最佳效果,A&K SP2000仍是首选。若只关注音质,希望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核心功能上,那么可以选择众多的国砖,各个价位都能找到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目前,索尼似乎有些失去焦点,金砖更新缓慢,索六万原本只是形象产品,安桥、爱欧迪等二三线品牌声音渐小,仅有艾利和能勉强应对。然而,时代已经改变。在万元价位的竞争中,山灵M8和海贝R8的安卓机型备受瞩目;更高价位段则有飞傲新品M17蓄势待发;而在顶级市场,hifiman太上皇和乐彼LP6依然稳健。
在A&K统治万元以上高端DAP的时代,局面曾被形容为“三英战吕布”或“复仇者联盟”。如今,A&K的地位不再如过去那般稳固,既非吕布亦非灭霸,面临着更大更强的国砖的“围剿”或“群殴”。